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rotator.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
 

10月27日10时,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县出席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jpg

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近期重点工作。

一、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10月19日至20日,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设主论坛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丰富新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4个平行分论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自觉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要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系统思维全局观念的工作方法、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绘就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二、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公布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2022年我部发布了首批1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今年我们组织筛选出了第二批共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这38个案例各具特色,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在水资源方面,具有较稳定的补给水源,水体流动性较好,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在水生态方面,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得到维持或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种得到重现;在水环境方面,流域内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质实现好转或水质达到优良,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续抓好美丽河湖建设的重要指示,研究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强化一线指导帮扶,加强“一河(湖)一策”精准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发布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为进一步推动南四湖流域治理与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流域各地协同联动治理,生态环境部组织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会同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开展了南四湖流域统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工作。近日,四省已相继发布了各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南四湖流域排放标准”),自2024年4月1日起统一实施。

南四湖流域排放标准是首个国家牵头统一编制,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的流域型综合排放标准,对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构建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枢纽,涉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8市。由于省界关系复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四省执行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协同推进,给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带来隐患。

南四湖流域排放标准根据南四湖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和各省实际情况,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系统治理、目标导向、协同共治,聚焦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工业企业等三类重点管控对象,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的系统性出发,将南四湖流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分别执行不同排放限值,体现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济南举办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将于10月28日至29日在山东济南举办,论坛上将命名授牌第七批10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5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共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命名地区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制度、繁荣生态文化等方面走在前、做表率,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样板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地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下面,请夏应显司长介绍情况。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夏应显:谢谢刘司长。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大家进行交流,向大家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同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帮助、关注和报道。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都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显著增强。同时,我们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为我们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坚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按惯例,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并于今天正式发布。报告全面总结了2022年以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效,从报告中可以看出,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到2023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48.8%,历史性地超过煤电。

报告还介绍了中国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所作出的贡献,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11月底,COP28即将在阿联酋迪拜召开,这是气候多边进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会议,中方愿意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协商一致的原则,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下面,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大家!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方期待COP28延续并深化“共同落实”主题(答问一)

央视网:您刚才提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也就是COP28将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本次大会将聚焦什么重点,有什么核心的关切和主张,期待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

夏应显:谢谢您的提问,现在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只剩一个月的时间,中方始终全力支持东道国阿联酋举办一届成功的缔约方大会,期待同各方共同合作,确保COP28延续并深化“共同落实”的主题,以首次全球盘点为契机,发出聚焦行动、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

一是开展聚焦落实的全球盘点。全球盘点应以落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平衡评估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进展与差距,交流各方行动成效和最佳实践,特别是要尊重各国不同起点和国情,切实盘点发达国家2020年前履约缺口,落实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和提供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支持义务,解决落实行动的雄心在支持和国际合作方面面临的重大障碍,实现《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

二是充分响应发展中国家关切。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具有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能力。发达国家应在COP28前切实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和动员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明确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为制定2025后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作出更大贡献。COP28应就全球适应目标达成有力决定,完成损失和损害资金机制建设,充分响应发展中国家长期呼吁的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支持需要。

三是务实推进公正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充分立足各国国情和能力,推进绿色公正转型。空喊口号、脱离实际和“一刀切”,看似富有雄心,实则有损气候变化多边进程。负责任地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采取积极且务实的态度,COP28应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和消除贫困、能源安全、创造就业、发展经济等需求有效协调,务实推动全球向绿色低碳、气候韧性社会的公正转型。

四是团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真正的多边主义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地球村”上的各国本就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各方应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摒弃任何形式的单边措施。COP28应坚持《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及制度安排,发出推动各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信号,确保全球气候治理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

中方将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期待与各方强化沟通、深化交流,通过更广泛全球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谢谢。

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答问二)

澎湃新闻记者:我想问一下关于COP28的问题,今年COP28将对《巴黎协定》进行首次全球盘点,请问自加入《巴黎协定》以来,中国在履行协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谢谢。

夏应显:谢谢您的提问。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政府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多个场合表示,没有中国的努力,就没有《巴黎协定》。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大地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低碳试点示范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积极参与气候多边进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2017年,在全球气候治理因美国气候政策倒退而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重大国际场合多次表明中方坚定支持《巴黎协定》的态度和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这有力稳住了多边进程阵脚。同年,中国、欧盟和加拿大联合建立了主要国家加强气候行动的部长级会议机制(MOCA),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始终秉持积极建设性姿态,相继推动完成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达成“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等重要成果,今年以来我们与包括COP28主席国阿联酋在内的各方保持密切沟通,推动年底COP28取得成功,促进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一直以来积极履行《公约》及《巴黎协定》下相关国际义务,提交履约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与行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公约及协定相关要求,持续推进国内履约工作。谢谢。

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答问三)

北京青年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举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方面都有什么成果,能不能介绍一下?

夏应显:谢谢您的提问。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多年来,中国持续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持续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一是深化双边合作。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等方式重点为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务实支持。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5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52期能力建设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3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2021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布《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今年9月,黄润秋部长在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宣布实施“非洲光带”项目,将利用中国光伏产业优势,帮助非洲5万户无电贫困家庭解决用电照明问题。2022年,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支持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东盟国家持续开展中国-东盟红树林研究、低碳学校(社区)等相关工作。

三是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关于开展全民早期预警的相关倡议,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与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支持开展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三方合作协议,共同为其它相关发展中国家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提供支持。

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实践者,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好评。

我国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答问四)

凤凰卫视记者: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布报告称,为实现遏制全球变暖的目标,各方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还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请问,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大方面,我国近年采取了哪些措施,发挥了哪些作用?下一步还将有哪些计划?谢谢。

夏应显:感谢您的提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目标。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宣布了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风电光伏装机等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是符合《巴黎协定》长期温控目标的有力度的气候承诺,也体现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最大努力。

二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三是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风电、光伏装机超过7.5亿千瓦,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巩固提升。

四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年覆盖超过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构建制度框架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全面启动,碳排放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五是坚持适应和减缓并重。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和部署。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指导和规范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青藏高原、黄河流域等敏感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我们将持续推动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工作,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谢谢。

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答问五)

中国青年报: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是我国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要举措,去年8月有23个地方入选了气候投融资试点,目前这些试点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有什么可推广借鉴的经验,谢谢。

夏应显:谢谢你的提问。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与各试点地方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推动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统筹谋划,助力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地方将试点任务纳入地方发展战略规划,在工作机制、标准体系、产融对接、创新示范等关键环节发力,通过加强降碳减污协同创新,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步推进。

二是双轮驱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征集地方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并提供给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产品和工具创新,促进项目落地。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行60亿元气候投融资专题债券,支持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发展。同时,试点地方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打造气候项目和资金的信息对接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地方储备近2000个气候友好型项目,涉及资金近2万亿元;获得金融支持项目108个,授信总额545.63亿元。

三是多方发力,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格局。试点地方成立试点领导小组或工作组,强化责任分工,建立报告和监督制度,推进试点工作稳妥有序进行。部分试点地方相继出台若干配套政策,将气候投融资与地方经济、金融、产业、环保等领域政策相协调,推动地方政策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形成系统性响应。

四是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试点地方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投融资实施路径,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广东省南沙新区印发《广州南沙新区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若干措施》,为高质量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浙江省丽水市推动建立省市两级工作联动机制,省市合力保障试点工作在丽水顺利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地方的指导,推动加快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支持强化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模式创新,组织开展试点成效评估相关工作,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做法,推动试点工作高质量发展。谢谢。

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机构改革取得更好成效(答问六)

财 新记者:日前,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调整生态环境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请问本次人事机构改革对生态环境部来讲有哪些变化?对今后工作开展有哪些意义?

刘友宾: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党中央、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优化调整方案》,本次机构改革涉及生态环境部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职责上,划入了科学技术部的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生态环境部原内设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承担的“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职责修改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事务”。二是在机构上,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大气环境司不再加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牌子;将生态环境部的内设机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更名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三是在编制上,严格按照中央要求,精减了5%的部机关行政编制,并按照“编随事走”原则,划入了科学技术部相应的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

这次改革对推进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管理体制。划入科学技术部相关职责及人员编制,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职责,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二是有利于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及职责作出调整,机构设置层级与职能配置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有利于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三是有利于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将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手段统筹推进,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权威性。大气环境司承担的组织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有关职责没有变化,将会继续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环境部将严格落实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机构改革成效更好发挥。

全国统一CCER交易系统将上线运行(答问七)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生态环境部曾表示,将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近期也有媒体报道CCER第一批方法学的四类项目已经发布,请问目前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构建进度如何?启动后将起到哪些作用?

夏应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们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两个市场互为补充,共同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各类社会主体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要求,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并予以登记后,可以在市场出售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部正在通过制度建设打通项目和减排量申请渠道,积极稳妥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构建了基本制度框架。前不久,我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保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突出“自愿”属性,强化项目业主和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主体责任,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要求各市场参与主体及时、准确披露项目和减排量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明确市场优先支持领域。我们从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领域起步,首批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这是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下一步还将分批择优发布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逐步扩大市场支持范围。

三是搭建完成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我们已组织建成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提供登记、交易等服务,保障市场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全国碳市场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答问八)

封面新闻记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已经超过两年时间了,怎样评价这两年多碳市场的交易情况?何时启动碳市场扩容工作?另外,部分企业拥有盈余配额却不愿交易,整个市场交易量不活跃,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看待该现象?

夏应显:感谢您的提问,您问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建设问题。第二,扩容的问题。第三,市场活跃程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给你一一作答。

第一个问题,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情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

一是初步构建了制度框架体系。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则,打通了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等关键环节的堵点、难点,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实现全业务智能化,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二是顺利开展配额清缴履约。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2021、2022年度配额已于今年8月完成发放,目前正在有序展开清缴履约,履约完成率已超过60%。

三是形成了合理的全国碳价信号。市场启动后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65亿吨,累计成交额194.37亿元,碳价格维持在50-80元/吨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碳价。

第二个问题,关于纳入其他高排放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亟待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为加快扩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准备工作。

一方面,夯实数据基础。每年在全国范围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业的数据,上述7个行业和发电行业的直接排放总量加总,占全国的比例超过70%。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研究。组织对上述7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查要点、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专题研究。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优先纳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大、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第三个问题,关于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和近期碳价。碳价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升。近期配额价格整体呈上扬态势,维持在80元/吨左右,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目前,全国碳配额价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减排成本,符合中国当前实际。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并采取履约风险预警等措施,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升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答问九)

南方周末:经过持续整治,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数据质量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

夏应显:数据质量是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我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对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为中心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可靠。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出台司法解释,将碳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修订出台核算核查指南,将碳排放报告核查涉及的公式从27个减少至12个,优化了核算方法,有效提升了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国家-省-市”碳排放数据质量三级联审机制。按照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企业每月均将碳排放相关数据及其证明材料通过管理平台报送,由国家负责大数据筛查及定期抽查,省负责技术审核,地市负责现场抽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对数据质量慎之又慎、如履薄冰的态度,我们确保每一天的数据是稳妥可靠,随着日积月累,每个月的数据也是可靠的;每个月的数据汇集到一年,这一年的数据也是准确可靠的。机制运行一年来,国家、省、市三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管效能显著提升,数据的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强化监督执法。2021年以来,我部先后组织2次碳市场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为导向,指导企业规范排放核算报告行为,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数据造假的控排企业,我部依法严肃处罚并核减其碳排放配额;曝光了一批违法违规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四是碳排放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我部组织建设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并于今年上线运行,实现了名录管理、排放管理、数据质量监管、核查管理、配额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利用大数据手段丰富了数据质量管理技术手段。今年以来,我部先后举办5期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执法的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总体来看,企业减排意识明显提升,监管能力大幅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改善。下一步,我们将持之以恒抓好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充分运用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对各地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日常监管和技术审核制度,明确技术审核标准和程序,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原环境保护部于2017年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生态环境部组建以来,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成为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

7年来,记者朋友们积极参加我部例行新闻发布会,采写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记录时代风云,汇聚奋进力量,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支持,谨向各位记者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新闻界的积极参与。未来,期望朋友们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部例行新闻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媒体力量。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

友情链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中国环境检测总站 | 瑞典SWEMA | 德国TESTO | 美国FLUKE |